周青:拥抱数字时代机遇,夯实出版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

来源: 出版人杂志时间:2024-06-07 11:12:32 编辑:本站编辑

我们知道,民族复兴、时代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作为强大支撑和鲜明标识。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出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体会到,在数字时代如何彰显出版的主流价值,构建适应产业变革、技术变革、阅读习惯变革的出版人才队伍,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不得不回答的时代课题。

首先,数字技术催生了传统出版的全新变革。

一是带来了出版消费的深度调整。纸质图书伴随着人类文明挺进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带来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根本改变,我们关注到,当下低成本、快节奏的移动阅读、听书成为人们的新选择,古时的汗牛充栋,今天却是“一机在手、读遍全球”。据业内研究数据,2023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实洋同比下降了7.04%,而数字出版产业却连续三年保持6%以上的增长,一些图书馆要求数字化图书产品采购比例在80%以上。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数字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传统出版的市场空间,“笔与纸”的传播正在向“数与屏”发展,倒逼出版企业创新求变。

二是带来了出版融合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包括数字出版在内的新型文化业态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电子书、移动出版等数字阅读消费业态已大大超过实体书规模,各类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网络文学、数字阅读正在改变内容来源方式,出版的传统边界、传统分工逐渐被打破,已经走向多元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带来了出版理念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是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的载体形态、管理模式、传播方式,大幅提升了编辑效能。另一方面,创作者也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读者的需求,作品一旦部分完成,就可以直接上传网络传播,我们的一些图书选题则是作品在网络上成熟传播后再以纸书形式出版,传统出版的产业链条和生态正在被重构,出版企业功能和价值也正在被重塑。

第二,传统出版企业人才队伍正面临新的挑战。

有人说,做文化就是做人才,都希望“用好一人、带动一片”,出版企业也不例外。面对数字技术给出版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人才建设的难题也浮出水面。

一是数量不够和质量不高并存的挑战。一方面是数字出版人才队伍的总量不够,据业内相关报道,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编辑营销人员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又有短板,具备数字出版和运营能力的人才更是奇缺,既熟悉出版实操又熟悉数字技术的人才,正在成为出版社社长们翘首期盼的稀缺资源。

二是人才需求迫切和产业舞台不足并存的挑战。虽然出版企业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但是很多企业自己缺乏数字化方面的重大项目,支撑数字化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不够多,引来人才难有用武之地。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对数字技术项目的探索阶段,很难构建起具备竞争优势的数字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甚至出现“不搞数字化投入看不到未来、搞数字技术投入又难见到效益”的怪圈。

三是市场化运行机制与人才成长规律不协调的挑战。出版企业经过20多年来的转企改制,已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法人代表任期的确定性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成为一对“矛盾体”。对人才的投入过大,就可能影响当期的业绩,甚至影响现有员工的收入,而对人才投入不足,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导致高待遇引进人才的意愿不强,加之,内部人才培育又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久而久之,行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必然受到制约。

第三,加快培育创新型出版人才队伍。

我们深知,出版作为内容创意产业,只有依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支撑出版高质量的发展。

一是价值共鸣吸引人才。优秀的企业文化、共同的发展愿景,才能产生筑巢引凤的效果。实践中,我们从顶层设计入手,把人才放在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放在未来长远发展进行布局,放在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统筹,提出了“共赢·分享”为核心的人才发展观,推动人才的自我实现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我们旗下的四川少儿出版社打造的《米小圈》系列现象级图书,已累计销售1.5亿册,版权和实体图书输出到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挪威、印度等国家,被多家海外知名图书馆馆藏,这个项目就是该社以一个优秀年轻编辑命名的工作室自主创新、多年打磨孵化的结果。

二是深化改革留住人才。通过改革为人才成长预留发展空间,做到生产向一线放权,体制为人才松绑。我们实施“扁平化”改革,减少管理层级,提升运行效率,将优秀人才放到生产一线创造效益,建立“双通道”发展机制,对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设置不同的成长路径,特别是针对专业人才实施职级管理,职级与薪酬挂钩,对高层次人才单列工资总额,不占出版社工资总额,这样一批中青年优秀编辑、业务骨干为此得到了快速成长,比如我们优秀编辑收入超过社长的现象逐渐成为普遍,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产业引领用好人才。人才的支撑在产业,产业的发展靠人才。我们抓重大项目培养人才,先后实施三星堆、蜀道、三苏、三国文化等出版工程,持续深耕甲骨文、敦煌吐鲁番文献等冷门绝学项目,在项目推进中聚集了一大批业界稀缺人才,发现和培养了一批编辑策划人才。我们在书报刊、网络游戏、生产制作、电商物流各个产业环节,实施融合发展项目,特别是狠抓互联网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和业务拓展,2023年文轩在线销售规模达到66亿元,稳居国有图书电商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多方共建孵化人才。创新型出版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政、企、校整体联动。我们充分发挥出版发行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响应中宣部、教育部推进出版学科共建的部署,建设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设立出版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资助四川大学出版学院教师从事出版学科研究和教学,资助出版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好理论指导实践和人才支撑发展问题,为企业和行业培养适应新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我们将紧紧扭住人才这个核心资源,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实绩出色的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四川出版力量。

意见反馈

电子邮箱:nmgcbjtbgs@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监督举报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邮政编码:010000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