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工作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建设适应融合出版生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已成为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第十二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平行论坛“创新型出版人才锻造”上,多位业界人士总结创新型出版人才培养经验,探讨新时代如何锻造创新型出版人才队伍。
构建融合出版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在当前融合出版生态下,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存在不足,比如培养方式较少,内容不够系统全面;工作机制不完善,人才效能未充分发挥;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效能长效性难满足等,业界专家建言献策。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出版单位结合行业特点、自身实际、发展趋势等科学筹划实施。”对此,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韦志江根据音像出版单位的特点和融合转型发展需要,介绍了该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具体而言,一是丰富培训方式,多举措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比如通过“师带徒”促进专业技术传帮带,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在实践中促进能力培养,比如实施“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由传统的部门负责人负责转变为项目执行负责人负责的模式,在工作中充分锻炼员工统筹、协调、管理和把控能力;三是完善保障措施,促进人才培养体系长效发展,比如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在薪资上优化绩效考核条款、完善奖励方法,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数字化转型大大提高了出版物的传播效率和便利性,催生了一系列新兴出版业态,拓展了出版产业的边界。面对诸多新形势,四川新华文轩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冯静提出,在融合出版生态下,出版人才队伍呈现出复合性、创新性、协调性等新特点。
冯静进一步阐释道,复合性是指融合出版人才除具备传统编辑需具备的内容策划、编辑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融合出版所需的融媒体技术和传播运营能力;创新性是指面临快速发展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出版人才需要掌握相关的融媒体技术,以将出版物内容创新拓展为更丰富的融媒体形式。同时,人才需要具备跨界合作的拓展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推动出版业的发展。
“将军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人才是需要通过实践和具体的培训培养出来的。”对于如何构建融合出版人才的培养体系,冯静提出3点建议,出版人才培养需要注重与计算机等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进行跨学科培养,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出版单位应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创新研发平台,推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岗位绩效和员工进行分层分类管理的薪酬体系,研究构建协议工资制、期权激励制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制度环境。
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
古籍出版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然而古籍出版工作的难度大,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很高,既要有学科的专业背景,又要有文献学、文字学等方方面面的基建。
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中华书局特别强调学术型编辑,对古籍数字化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走在行业前列。
论坛上,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肖启明以《籍合网古籍整理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为题,介绍了中华书局在培养古籍专业化人才方面的做法
籍合网是国内首款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由中华书局下属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肖启明介绍,在籍合网平台上采用众包的工作模式,整合了文献的采集、点校整理、编辑校对、结构化的标引、线上发布、线下出版的模块,形成了古籍整理与出版全流程的线上生态圈。
在具体做法上,依托中华书局,古联公司通过将培训与项目开展合二为一、线下开展古籍整理人才培训班、线上开展古籍整理训练营、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创新实践课、主导编撰新教材、承担行业导师等8种方式,实现对古籍整理人才的全链条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培养古籍专业化人才,2021年,籍合网上线古籍整理培训平台“籍合学院”,通过在线平台开展古籍整理和编辑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不仅面向编辑,也面向古籍整理作者。
“中华书局一直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古联公司继承了书局基因,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培养新型人才。未来,籍合网将结合大模型技术,以共建实验室的方式,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中。”肖启明如是表示。
优化评价方式提升考核实效
“大环境变了,企业的业态和模式变了,我们现在必须重构出版人才的评价和培养模式。对于出版人才,企业不能简单地用赚不赚钱、有没有创造价值来衡量,而是需要企业深刻分析具体情况后给出分类评价体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
的确,传统的出版人才评价主要着重于文化背景、编辑能力、策划能力等传统出版专业能力,但在融合出版生态下,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出版人才的绩效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此,冯静建议,应在评价体系中加强对出版人才的新技术能力的评价,包括数字化出版技能、融媒体制作能力等;应引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评价,包括对创新思维、创意提出和实际项目实践的评价,关注出版人才在跨界合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表现;应开展多样化的综合评估,如参与新媒体内容制作、数字出版项目等项目建设能力评估,综合反映出版人才的实际表现;应建立出版人才的能力档案,记录其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规划。
对于编辑人才的培养是中国编辑学会一直在探讨的课题。结合学会近年来的调研情况,中国编辑学会副秘书长朱琳君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出版机构不仅要培养具有融合发展思维的全媒型人才,而且要建立激励机制,组建新型的编辑出版团队,提升专业能力。
新型融合出版需要的专业能力应由专业团队来实现,个人更需要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将每个员工都培养成全才是最理想的,但也是最不现实的。
对此,朱琳君提出,出版机构可以借鉴部分大型民营互联网机构的经验,采取分组赛马、利益捆绑、合伙分成、动态优化,快速试错迭代,由点到面,进行资本化运作。“传统出版机构大多是国有企业,长期大规模频繁招聘和淘汰人员并不现实,但建立赛马机制,创新考核模型,对全体相关人员展开数字出版方面的普及培训,根据个人意愿和专长逐渐优化岗位,打造‘专精特新’的小团队并进行整体正向联动,这是可以逐步推进的。”
电子邮箱:nmgcbjtbgs@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电子邮箱:nmgcbjtdwxcb@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邮政编码:010000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