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AI使用边界,国内期刊AIGC审查跟踪解读来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时间:2025-11-26 10:08:54 编辑:本站编辑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前不久发布《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使用政策声明》,从政策目的、适用范围、作者使用人工智能的规范要求、作者责任与披露义务、审稿与编辑规范、违规处理措施、动态更新机制等7个方面对杂志的人工智能使用政策进行了阐释。

当前,期刊出版机构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持怎样的态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就此对部分期刊进行了采访。

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使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写作与评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内容真实性、责任归属、学术诚信等方面也面临着新挑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介绍,该刊于2024年制定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在论文写作和评审过程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关规定》,明确使用边界、强化作者责任、建立披露机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合规、可控的范围内服务于科研实践。

“作为聚焦传媒科技领域的学术期刊,我们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政策声明主要基于行业双重属性、学术规范需求,以及国际接轨要求。”《中国传媒科技》编辑部主任李净说,传媒行业是AI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期刊在使用过程中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学术伦理,杜绝AI生成虚假新闻、篡改实验数据或伪造文献等现象。

“传媒类研究常涉及案例分析、数据可视化、受众调研等内容。”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段艳文分析,在学术规范方面,期刊需明确AI在文献综述、数据处理、图表生成等环节的辅助边界,避免核心观点被AI替代或数据造假。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编辑部不久前也发布了一份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该刊主编助理赵萌表示,希望通过此举维护科研诚信,防范学术不端,确保科研过程和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及透明性,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可信的学术生态。

全流程赋能行业应用场景

“在这场技术性革命中,期刊业要更好地推动行业深度融合。”段艳文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从采、编、印、发全流程为期刊业赋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出版质量。

段艳文建议,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场景化应用,在策划选题、审校、装帧设计、读者交互、后期传播等过程中进行全流程赋能。他也同时提出,在使用边界方面,不仅要考虑学术诚信建设问题,还应考虑到作者相关版权隐私保护问题。“期刊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声明,一方面是推动其应用;另一方面是划清界限,形成有序的知识传承路径。”

“规定实施后,我们对稿件的筛选、编辑与评审流程进行了优化。”魏均民介绍说,一是内容甄别,更加关注文中是否存在“AI风格”语言或逻辑不一致处,结合AI检测软件等技术工具进行辅助判断;二是AI内容核查,要求作者提交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的说明及补充材料,便于评审过程中对照核查;三是责任追溯,如发现未披露或违规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依据政策严肃处理,确保学术真实性。 

《创意设计源》编辑部则确立并实施了一套明确、可操作的检测与处理流程,落实其发布的《人工智能使用政策声明》中对作者AI使用规范、审稿与编辑规范、违规处理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我刊特别强调,如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中提取文本、观点或数据作为稿件的实质性内容,却未在文中任何部分进行明确披露和声明,一经查实将被直接视为抄袭。”《创意设计源》执行主编刘中华说,任何拟采用文章的最终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征值不得超过15%。凡超出此阈值的稿件,无论其学术水平如何均不予录用。

“我们要求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交《生成式AI工具使用声明》,详细说明工具名称、版本、使用环节、生成内容占比及检测报告。”李净介绍,《中国传媒科技》在投稿系统同步部署了“AI检测+查重”两道闸门:一是根据学科特点设立差异化AI占比标准,如技术类不超15%,综述类不超25%;二是启用AI检测工具(如知网、鉴字源等),对文本和图像进行双重筛查,结合元数据分析(作者历史投稿模式)及人工审核,综合判断内容真实性。

构建智能化学术平台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用好和管好的关系,每一本期刊都要平衡好。

“《创意设计源》将进一步深化AI检测合作,推动行业规范建立,搭建协作平台,创新出版模式,多维度探索‘人工智能+’期刊数字出版新业态,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刘中华说。

“我们将从4个方面推进AI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魏均民介绍,一是政策动态更新,持续跟踪技术发展与国内外政策变化,适时修订使用规范;二是技术能力建设,引入不涉及内容生成的AI辅助审稿系统,用于格式检查、重复率检测、图表合规性审查及相似主题稿件比对等;三是开展作者与审稿人合规使用培训,提升全链条参与者的技术素养与责任意识;四是伦理研究与合作,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AI与科研诚信”课题研究,推动行业标准共建。

“我们将加强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多种智能化工具集合辅助编辑工作的平台水平,以期在‘十五五’时期初步构建AI辅助的编辑出版流程。”赵萌表示,《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将致力于打造AI赋能的知识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与交流的智能化学术平台。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动态,着力培养既掌握医学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又熟悉AI技术应用的复合型编辑及创新型出版人才。 

意见反馈

电子邮箱:nmgcbjtbgs@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建言献策

电子邮箱:nmgcbjtdwxcb@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监督举报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邮政编码:010000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