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览
1.出版业正经历从“政策加持”到“数智赋能”、从“单一出版”到“生态运营”、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布局”的深度转型。
2.出版机构要把优质内容转化为高价值数据资产,推动形成以内容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的产业新结构。
3.虚拟讲书、AI定制学习、沉浸式IP体验等新模式的涌现,意味着出版正从“出版物的供给”转向“知识服务的运营”,产业发展边界正在进一步拓宽。
4.中国出版业正加速完成从“图书制造者”到“知识生态运营商”的转型。这不仅是出版形态的演变,更是生产方式、经营逻辑与价值体系的根本重构。
2025年出版业正行至关键节点。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成都发布的《2024—202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显示,行业正经历从“政策加持”到“数智赋能”、从“单一出版”到“生态运营”、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布局”的深度转型。面对行业下行压力与技术浪潮叠加的双重考验,如何科学研判形势、谋定“十五五”发展新局,成为出版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业界认为,转型升级、业态创新应成为“十五五”时期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基调。
政策红利释放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报告显示,国家层面持续出台鼓励和支持文化与出版发展政策,从制度层面为行业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底层动能”。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冯士新表示,一系列政策的集中出台,为出版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政策红利,坚定了行业发展信心。“出版业正在经历发展的阵痛期,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下滑之势,需要政策加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他认为,出版的商业逻辑以内容价值为核心,抗风险能力强,面对当前困境应保持“谨慎的乐观”,通过头部企业转型发展带动行业创新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动能持续的增长模式。
政策利好与产业实践正在汇合为新的增长逻辑。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宋吉述认为,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内容与技术的双向赋能。他介绍,集团自2023年上线编辑工作平台“凤凰智羚”,连接5个大模型,开发30余个选题、编辑、审校、营销等应用场景。“AI不是简单的效率工具,而是要成为出版业态创新的助力引擎。”在他看来,AI技术提供了让出版机构从“内容制造”走向“数据运营”的机遇和能力,有可能推动构建出版服务新生态。
冯士新提出,出版机构要把优质内容转化为高价值数据资产,推动形成以内容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的产业新结构。出版业要积极开展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并探索建立跨机构、跨领域的数据标准与资源共享机制。
AI重塑出版生态
融合发展动能澎湃
在《2024—202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人工智能”被反复提及。报告指出,AI正在促使出版业在内容生产、营销服务、渠道运营与产业协同等层面发生系统性变革,推动出版业加速迈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
冯士新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出版业要强化内容与技术的双向赋能,出版机构不应仅把AI视作辅助工具,更应将其纳入产业规划、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以内容数据化、流程智能化、服务场景化为目标,推动出版全链条再造与延伸。出版机构要主动参与国家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将优质内容转化为高价值数据资产,完善版权管理与数据标准,形成共建共享机制。他认为,《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为出版业提供了战略机遇,出版机构应结合国家AI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内容即数据、出版即计算”的新模式,通过聚合分散内容资源、建设高标准数据库,为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奠定坚实底座。
在实践层面,这一趋势也得到出版集团的呼应。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谢清风认为,深度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出版业的结构性转段。“要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单点技术应用转向系统性数字生态建设。”他介绍,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依托马栏山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正在建设数字出版基地,推进AI条件下的内容生产重构与集团ERP 一体化管理,同时布局智慧教育与知识服务平台,推动出版与教育场景融合。
谢清风说,深度数字化的核心不在技术叠加,而在业态重构。“出版企业要形成‘内容—技术—平台—组织—商业’的协同体系,通过高质量数据建设和垂直模型训练,形成‘内容+算法+应用’的闭环,才能真正实现从效率改良到价值跃迁。”
AI不仅在选题、编校、发行环节提高效率,更在营销与用户运营层面实现了精准触达。以武汉数传集团的BOOKSGPT为例,这一出版行业大模型已打通编辑、作者与读者三端,形成“用户洞察—内容生成—精准转化—数据反哺”的全链条协同,展示出出版业智能协作的新形态。
冯士新表示,AI赋能的出版生态不仅改变了生产与分销方式,也正在重塑出版价值链的核心逻辑。出版业的边界正从纸质书扩展至“内容+服务”,延展融入教育、影视、文旅等多元业态。虚拟讲书、AI定制学习、沉浸式IP体验等新模式的涌现,意味着出版正从“出版物的供给”转向“知识服务的运营”,产业发展边界正在进一步拓宽。
生态进化
出版业加速迈向智造新阶段
《2024—202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在趋势展望部分提出,中国出版业正加速完成从“图书制造者”到“知识生态运营商”的转型。这不仅是出版形态的演变,更是生产方式、经营逻辑与价值体系的根本重构。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彭斌认为,这一趋势的核心是科研服务与数据运营能力的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出版巨头正以科研全链条服务为支撑,形成内容、平台、数据、工具一体化的学术出版生态。中国科技出版业若要突破瓶颈,就要在自主知识体系基础上建设可持续的、国际化的科技出版体系。”他建议加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学术数据库建设,推动“出版+科研+服务”深度融合,使出版机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更关键的节点功能。
宋吉述认为,这一转型的关键在于业态创新与机制重塑。“出版社要将盈利模式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知识解决方案和数字服务。出版社图书销售占比的下降,可以视作业态升级的直观指标。”他说,业态创新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更需要全面的制度支撑与行业共识,应在鼓励创新与风险容忍之间建立平衡机制,使“务正业”与“试错”并行不悖。
与此同时,智能体建设被认为将成为出版业迈入“自主智能”阶段的重要标志。谢清风认为,智能体的构建不仅是流程自动化,更是知识生产力的重组过程。“具备记忆、适应与任务专一性的智能编辑助手,将使出版机构实现从‘流程效率’向‘内容价值深化’的跃升。出版机构应在数据积累、模型训练与应用创新三端并行布局,形成具有出版属性的智能中枢系统。”
冯士新表示,当前国家和地方出版规划制定正在深入开展,编制中需把握阶段节点和战略方向:一是把握未来五年的历史定位,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二是落实中央部署,谋划实施重大出版工程和项目;三是顺应技术升级趋势,在融合发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品牌。“规划编制的过程是深入研究和凝聚共识的过程。要以科学研判、系统布局、政策支撑和机制创新,努力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有效抓手。”

电子邮箱:nmgcbjtbgs@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电子邮箱:nmgcbjtdwxcb@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邮政编码:010000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