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这4个问题,出版业或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时间:2025-10-27 10:12:12 编辑:本站编辑

商务君按:少儿出版已出现5连降,我们还有前途吗?该如何破局?在“出版业趋势分析战略研讨会”上,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浙少社”)社长郑重发表了题为《少儿出版的前途与征途》主旨演讲,他认为,如果能扼制住乱价和盗版这两大顽疾,传统出版还有5~8年的红利期;如果“流量特区”和价格立法也能实现的话,我们或将迎来又一个20年的黄金发展期。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郑重(图片来源/2025天府书展官方相册)

少儿出版已经连续5年下滑,《中金易云2025年前三季度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图书市场码洋同比下降10.40%,其中少儿读物实洋降幅更是超过了18%。少儿出版是出版业最活跃的板块之一,少儿出版是否有前途代表着整个出版业是否还有希望;少儿出版振兴了,出版业才可以振兴,整体市场才可以繁荣。

传统出版还有前途吗?

世界上拥抱新技术的出版大社都实现了增长,当然这些出版机构的优势板块是学术出版,大众出版领域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但也没有像我们一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国内的大众出版主要依赖纸质出版,要实现转型,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数字化是出版的1.0阶段,我们刚刚迈出一小步,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盈利模式。出版2.0文创化是出版主业的延伸,尤其对少儿出版来说,文创化的延伸空间更为广阔。出版3.0是IP化,IP的价值远超纸质书的价值,例如全球知名童书IP“哈利·波特”价值约500亿美元;迪士尼在美国市场的市值超2000亿美元,一度超过阿里巴巴在美国大部分时间的市值。IP化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发力的方向。出版4.0是平台化,当下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书店,普遍面临“有读者没有用户”的困境,从读者经营到用户经营,必然要实现平台化。

所以,少儿出版产业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有诗和远方。

虽然理想很美好,但与现实之间还有较远的距离。如果说传统出版是“1”,数字化、文创化、IP化、平台化则都是“0”,眼下传统出版尚且前路渺茫,后面的“0”再多也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不得不集中精力应付眼前的苟且。

出版业的前途在哪里?

新媒体时代给出版业带来巨大的读者红利、作者红利、电商红利,这是我们破局的底气。

读者红利。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在减少,但10亿部手机造就了10亿潜在读者,这些读者可能平时没有购买纸质书的习惯,日常获取的也是碎片化内容,但他们已经养成了阅读的意识,只要我们能找到契合他们需求的内容,就能把这一群体转化为深度阅读读者、传统图书读者。

作者红利。目前的畅销书排行榜上,70%~80%的作者都来自互联网,他们更懂新媒体读者的喜好,能写出更有传播力的内容,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者资源。

电商红利。传统电商的逻辑是“人找书”,读者有需求才会去搜索;而内容电商的逻辑是“书找人”,通过大数据算法,把图书精准地推荐给潜在读者。比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传统渠道9年只卖了50万册,通过主播董宇辉直播带货,一个月就卖了50万册,一年卖出500万册;我社的《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简称“《国之脊梁》”),是一本主旋律小众书,在传统模式下最多能卖两三万册,借助大数据撬动流量后,半年就卖了260万册(该书畅销背后请戳);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的作品《窄门》,传统销售模式一年只能卖几千册,通过算法精准触达读者后,一年能售出100万册以上。这说明在大数据时代,出版业没有“小众图书”,任何一本书都能在全国精准地找到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读者,这会给图书行业带来多大的技术红利?

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ABCD”每一种新技术都能为行业带来巨大的红利空间,如果能用好这些技术,出版业的潜力是无限的。

少儿出版的困局

既然前途一片光明,那少儿出版的“5连降”又是如何造成的?是因为内容质量下降了还是数字化分流太严重?又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读者减少?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少儿出版这几年的核心问题在于“渠道生态的全面崩坏”,具体可以归结为4个方面:消费者异化、乱价、盗版、流量绑架。

消费者异化,是少儿出版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传统地面店还活跃的时候,孩子能走进书店,自己挑选喜欢的书;可现在,90%以上的少儿图书都是在网上由家长购买,孩子几乎没有自主选择权。加上全国作家校园活动基本停摆,这就导致少儿出版种草的土壤变了,失去直接面对读者的通路。现在少儿出版变成了“伪出版”:做书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阅读兴趣,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焦虑,功利性阅读成了主流,看看零售市场少儿图书TOP100书目,基本是贩卖焦虑,多为“功利性、无版税、低折扣”产品,真的惨不忍睹,这没法代表中国少年的阅读水平。以前儿童文学原本占少儿出版的“半壁江山”(欧美发达国家占70%左右),这几年持续降到20%都不到。开卷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儿童文学板块降幅超16.78%,这样的下滑速度令人揪心。

其次是乱价。在传统分销时代,地面书店即便乱价,影响范围也仅限于方圆两三公里,但在互联网时代,情况完全不同了。各大平台的比价系统极其灵敏,一本书在同一个平台内,几秒钟就能发现更低的价格;跨平台比价也不过是一分钟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体系完全失控。比如我们刚联系达人带货,以6折的价格卖出了上万单,转头就有商家在平台上挂出5折、4.5折,甚至售价更低的链接。更糟糕的是,读者会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在达人直播间6折买了书,收到货后发现有更低的价格,就立刻申请退货,形成大量退单,所有成本最终都由出版社承担。经销商方面的情况也不乐观,出版社以5折给经销商发货,而电商平台出现3折“保价”,经销商就会3折吃进,然后以5折全部退给出版社,出版社20个点的利润就彻底被吞噬了。在这样的乱价生态中,出版社连基本的生意都没法做了。尤其是在新媒体电商体系下,传统以“货盘”为核心的分销体系转型为以“流量”为核心的分销体系之后,更加加重了渠道乱价,谁都可以把你的产品信息扒下来乱挂价,低价抢流。

比乱价更可怕的是盗版。以前的盗版最多分走畅销书的部分市场,现在盗版也出现在几大平台上,这对出版业来说就是“灭顶之灾”。现在的盗版已经形成一套“精准生产”链条,只要某本书在抖音上单日销量超过2000册,3~5天内,盗版链接一定会在各大平台冒出来。我社有3本书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其中一本每天能卖1万多册,按常规,这样的图书销量可逾100万册,但盗版的快速出现,正版书的销量冲到12万册的时候,就断崖式下跌,之后再也起不来了。原因很简单,盗版铺天盖地,价格压到1折、2折,彻底扰乱了市场。后面即便我们花大力气打掉盗版链接,也已经无济于事——因为盗版的低价已经篡改了平台后台的算法标签,后续再怎么投流推广,ROI(投资回报率)也难以回正,书就彻底“死掉”了。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以来,我们很难再复制《国之脊梁》那样百万级销量的爆品,不是内容不行,而是盗版把爆款的“生命周期”硬生生掐断了。而且,盗版已经开始回流到正规渠道,现在有些经销商盗版和正版混卖,正版书卖掉了,把盗版书全都退到出版社仓库里;有读者把图书馆的正版书弄丢后,会买盗版书赔偿,甚至连国家图书馆都发现过这种情况。盗版对行业的伤害是根本性的。

最后是流量绑架。现在96%以上的图书零售都转移到了线上平台,出版机构的销量几乎完全依赖平台流量。但平台的流量规则一直在变,有时候因为一个规则的调整,原本卖得好好的书,瞬间就不再动销了;去年能靠某个平台做1个亿的业绩,今年可能就只剩5000万。没有流量,就没有销量,这种依赖还导致了图书内容的“快餐化”“功利化”。为了迎合流量算法,我们做选题时,不仅要讲清楚卖点、记忆点,最后还得要“传播点”,不然书就很难推得动。现在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投流就像“开盲盒”,之前投200万流量可能打造出一个爆品,现在投同样的钱,连水花都未必能溅起来。前两年还有4000多个达人在带图书,到去年只剩600多个,今年就更少了,因为图书的毛利低,达人更愿意带利润更高的品类,我们想挽留都留不住。

少儿出版如何破局?

出版业到底该如何破局?短期靠企业自救,但要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政府中期、长期发力。

作为出版社,短期的核心任务就是“死磕”乱价和盗版。从去年到现在,我社已经处理了几百起盗版案例(浙少社打盗行动请戳)、几千起乱价案例。一开始,我们还能找到乱价商家的上游来进行管控,后来发现很多乱价的商家没有固定的上游,我们只能用“土办法”:动员全社员工去买这些低价书,让商家发不出货,然后通过退货、投诉、让平台扣分等方式,逼着他们下架。就是靠这种“硬扛”的方式,我们才把《国之脊梁》的乱价问题控制住。

打击盗版也是如此,不能只依靠诉讼,因为平台不怕打官司,但怕舆情。我们抓出盗版案例后,先在媒体上曝光,使其发酵成社会新闻,再联合省消费者协会去约谈平台,加上媒体的曝光,平台就不得不正视盗版问题。

在我们的坚持和努力下,现在只要我们发现低价盗版链接,发函给平台,已有平台就会要求盗版销售商自证渠道合法,拿不出证明就立刻下架商品。这比之前“先举证再处理”的流程快多了,之前要等15~20天,等处理完,正版书早就“凉了”;现在5天就能有效控制住盗版,正版书才有机会从10万册卖到20万册、30万册。

另外就是建自营体系,比如搭建云仓库、做一件代发,尽量减少分销。因为一旦分销,价格就乱,不出书是“等死”,出书分销可能就是“找死”,所以只能通过云仓自营来控价。当然,自营会损失70%左右的销售空间,但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中期来看,呼吁政府层面协调做两件事:技术控价和流量特区。技术控价的出发点是从技术层面解决出版业乱价和盗版两大顽疾,即让抖音、淘天、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在管理后台给出版社旗舰店增加一个控价功能,把销售定价权还给出版商。出版业本来就是寄销制,这是天经地义的,只不过以前地面店时代,出版社价格管理没有可操作性,但现在96%以上的零售都在几大平台上,出版社管控价格就顺理成章。例如设置6.5折的控价,如若低于这一价格,平台所有商家都不能发布商品购买链接,这样既能遏制乱价,也能让地面店有喘息之机。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盗版问题也就一并解决了,当盗版在平台上不能以超低折扣销售时,盗版自然消除,因为盗版靠地面店也活不下去。技术控价是一件多赢的事,但需要各大平台同时进行,所以需要政府层面来协调。

另一方面,图书现在在平台上是与其他大众商品一起去竞争流量的,这就导致图书流量极贵,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因此希望平台高层认识到图书行业的特殊性,设立“流量特区”。图书和其他商品不一样,它带给平台最重要的价值不是GMV(商品交易额),而是免费获客、用户黏性和品牌价值三方面。现在平台一个付费用户的获客成本大约三四百元,而三四十元的图书成交就能帮平台免费获客;图书通常在平台上的GMV可能只占1‰,但却能给99%的用户提供人文关怀和用户黏性;一个平台卖不卖书,它的品牌高度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前身却是一家书店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有阅读的基因、文化的基因。所以各大平台在确定流量定价时,是不能把图书行业“赶尽杀绝”的。图书产品的ROI理所当然应该比其他商品高一两倍,比如大众商品的ROI是1.5的话,图书至少应达到3.0~4.0,这样达人才愿意带书,出版机构基本才能承担得起流量成本,好书也才能进入新媒体平台销售。否则,就像现在这样,几乎只有公版书才能投流。

长期来看,要按照“文化例外”原则推动价格立法。比如学习欧洲、日本的经验,立法要求线上线下同价,保护实体经济。我曾经与日本的同行交流,为什么在他们国家,电商对地面店的冲击不大?对方回答说,线上线下的价格是统一的,在线上购买图书还要额外支付物流费,所以很多读者更愿意去线下书店体验。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如此,实体书店就有望“起死回生”,整个行业的生态也会变得更加健康有序。

传统出版不是没有前途,我认为只要解决了乱价和盗版问题,传统出版还有5~8年的红利期;如果再解决了“流量特区”问题,“文化例外”和价格立法也能实现的话,我们或将迎来又一个20年的黄金发展期。借鉴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失望之冬,也是希望之春。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等到出版业的下一个黄金时代。

意见反馈

电子邮箱:nmgcbjtbgs@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建言献策

电子邮箱:nmgcbjtdwxcb@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监督举报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邮政编码:010000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