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设立的优秀科普作品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不仅是对优秀创作者的肯定,更展现了科普作品在科学传播中的桥梁作用。围绕刚刚颁发的第八届该奖项中获奖图书的整体情况,结合去年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红林。
李红林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入选图书呈现四大特色
问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请盘点并总结本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所呈现的特色。
李红林:最突出的特色是,以一些著名科学家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创作,并不断创作出高质量的科普精品。本届获奖图书中,一线科技工作者作者达到80%以上,院士担任作者(译者、科学顾问)的作品就有6种。他们或将深奥的科技前沿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动阐释,比如吴飞教授的《走进人工智能(修订版)》、罗仟会研究员的《超导“小时代”:超导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或将艰辛的科学探索实践转化为娓娓道来的纪实故事,比如“青鸟新知”人文科普丛书(6册);或以亲历其中的所思所悟所得来讲述科学故事、科学家故事,比如张双南教授的《科学方法与美学》。他们基于科研一线的深厚积累,创作有专业深度、时代温度、传播广度的科普作品。这与近年来我们持续倡导和呼吁的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创作形成了对照,令人深感欣喜。
在内容和创作上,本届获奖图书凸显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一方面体现在图书选题上,譬如《钱三强往来书信集注》,该书收录了与钱三强有关信件近300封,以史料还原了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乃至中国科技的发展,字里行间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效祖国、奋发图强的拳拳热忱;汪品先院士的《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科学家的性格及其艺术情结、视野、寿命等角度,通过知名学者们的生平逸事,从侧面刻画了科学家精神;以及曹则贤研究员的《磅礴为一:通才型学者的风范》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作为科学家的作者撰写(翻译)图书过程中,譬如《话说生命之宫(上下卷)》作者谭先杰教授对其创作过程和内容,反复征求业内知名专家和年轻医学生们的意见,正如他所说,“健康科普容错性小,需要更为严谨,因为涉及健康和生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优秀的科普作者们所展现出的求真、务实、理性、严谨等精神恰是优秀科普作品的有力保障。
在创作方式和作品呈现上,则体现出多元化特点。好的科普作品通常是以适宜、恰当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本届获奖图书,体现了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上的自洽性和多元化。譬如,《逝去的光影:地史时期植物景观油画系列》《画解科学图景:100位科学人物的探索创新》《美丽的化学元素》分别以油画、科学肖像及科学图景绘制以及化学元素样品照片等形式进行呈现;《科幻电影中的科学(4册)》不仅有手绘版本,更引入了AI优化版本,将新的技术手段应用到科普创作之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人文以及新技术手段的交互融合。
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普创作一直深受公众关注,这一领域也在持续涌现优秀的科普作品。第八届获奖图书中有7种属于这一门类,占到获奖图书总量的20%以上。不论《命悬一线,我不放手》《归来——急救之光》让人深切感受到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于救治的迫切之情,还是《话说生命之宫(上下卷)》《外科医生的故事:大肠癌传》《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让人体会对于健康的持久关注和温暖提醒,都深刻地投射着医学工作者深藏于心的人文情怀、悲悯之心,而这恰是优秀的科普作品带来的温度。
新修订《科普法》带来多方面机遇
问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去年底新修订的《科普法》,为科普创作与出版带来了哪些机遇?
李红林:新修订的《科普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为新时代科普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推动力。对于科普创作、科普出版而言,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
对于高质量原创科普创作的重视与支持。《科普法》提出“鼓励新颖、独创、科学性强的高质量科普作品创作,提升科普原创能力,依法保护科普成果知识产权”,不仅对科普创作的方向进行了明确,更是首次将科普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法律条款提出,这也有利于优质原创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出版。
有利于科普创作人才队伍、科普创作资源的极大丰富。《科普法》新增“科普人员”一章,从科普人才培训培养、规模扩展、激励评价等各方面进行了规定,将有利于科普创作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科普法》提出“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依托现有资源并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科普创作中心”“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文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这些对于进一步拓展科普创作者队伍、科普创作资源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科普创作、科普出版的多元化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科普内容创作、科普出版将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普法》提出“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技术、新知识开展科普,鼓励在科普中应用新技术,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多形式、多形态的科普创作,促进科学与人文、艺术、教育等的深度融合,强化科普出版的市场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将是题中应有之义。
电子邮箱:nmgcbjtbgs@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电子邮箱:nmgcbjtdwxcb@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邮政编码:010000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