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教:数字时代更要强化经典阅读

来源:《新阅读》时间:2025-03-20 10:08:33 编辑:本站编辑

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数字时代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呈现诸多鲜明特点。一是全员创作,内容生产呈几何式、爆炸式增长。人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读者也是作者,阅读与创作并行。一些读者在阅读时的留言、评论,甚至比原作更精彩。二是传播极其便捷,通过互联网,信息瞬间即可抵达全球。三是形态丰富多样,文字、视屏、声音、多媒体等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四是阅读变得极为便捷,“一机在手,内容全有”。

但同时,当前阅读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阅读内容的极大丰富与人们阅读时间的不足形成反差。现代生活节奏快,可用于阅读的时间相对少。二是阅读内容的极大丰富与精品内容的相对不足形成反差。现在很多内容趋于娱乐化、粗俗化、快餐化,以往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活少之又少。三是传统出版重点的纸质化与阅读的数字化形成反差,多样化产品供给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这个作者全员化、内容多样化、传输便捷化、形态数字化、载体移动化、精品短缺化的时代,怎样提升阅读的精度与质量?最核心、最便捷的路径便是经典阅读。

阅读经典,首先是认识经典。什么是经典作品?经典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检验、得到读者的体认后流传下来的作品,具有时间长、读者多、影响大、认可度高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经典作品塑造了该民族的特性,流淌于民族的血液,烙印着民族基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阅读经典,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防止文化的断裂。同时,世界性的经典作品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承载着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阅读经典,使我们实现文化互鉴,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携手共进。经典是文化的精粹,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这乱花纷飞的时代,需要沉潜于文化深处,精准辨识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阅读经典可涵养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可以开阔眼界,提升我们的思维、审美与认知能力。在其他文化产品的阅读中,用经典的标准去对照,能增强我们的鉴别力与吸收力。只有认识经典阅读的价值,才能培养对经典阅读的热爱,形成对经典阅读的文化自觉。

阅读经典,还需要探索经典阅读的方法。首先,精读、泛读与今读结合。经典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公共的,也是自我的。阅读经典,先要走进经典,走进经典所产生的时代,认真把握经典作品的内涵特点、核心内容、表达形式;同时,又要能从经典中走出来,融入自我、融入民族、融入时代。我们倡导经典阅读,既要精读,又要今读,要用时代的眼光回望经典,对经典进行探索式阅读。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一切阅读都是当代阅读。其次,读、思、悟、践结合。把经典阅读与思索、体悟、实践结合,把书既读厚又读薄,多角度思考与研究,使得读有所得,读有所用,知行合一,用经典作品指导我们的实践。不然,即便阅读量再大,也可能变成“两脚书橱”。再次,个人阅读与同仁共读结合。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内容丰富、思想艰深,有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这就需要有经典阅读的领读人。针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要强化导读工作。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特别是编辑、教师,要加强引导。同时,读者之间也要相互导读,注重发挥先读带后读、精读带泛读、专业带业余的互读互引作用。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共读活动,把共读一本书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共同研讨,共同提升。

阅读经典,要积极创造便利条件。现代社会,数字化、移动化阅读已成为趋势,这一趋势难以逆转。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希望把读者拉回纸质阅读,而是要顺应这一趋势,认真研究出版与阅读的关系,加强数字化阅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读者的数字化阅读创造条件。对于经典作品的新出版,既要有传统形态的供给,也要有数字新形态的转化,更要有依托原作的数字化开发与再创造。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城市要打造城市书房,社区要打造社区书房。按照半径500—800米的距离,打造读书圈,增强数字化经典作品供给,建设书香社区、书香城市,为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营造适宜的环境。(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

意见反馈

电子邮箱:nmgcbjtbgs@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建言献策

电子邮箱:nmgcbjtdwxcb@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监督举报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邮政编码:010000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