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蒙媒体北疆行 | 见证文旅融合新图景 同心书写发展新篇章 内蒙古:稳步融入大循环 诚挚扩大“朋友圈”

来源:本站原创时间:2025-10-17 11:48:38 编辑:本站编辑

编者按

这么近,那么美。

京津冀蒙四地携手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区域“旅游圈”不断扩容,越来越多的游客可以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近年来,内蒙古不断探索文旅发展新路径,主动融入京津冀市场“大循环”,驱动产业,彰显特色,内蒙古正在把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共创美好未来。

“这次国庆假期回呼伦贝尔度假,返程买不到票,我反而很开心,因为家乡的秋天终于像夏天一样,吸引着更多的人到来和喜爱了。”白岩松地感慨,成为这个国庆内蒙古文旅热度攀升的生动注脚。而这份热度的背后,是内蒙古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的成功实践。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地,亲身感受了这里在文旅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共拓上的丰硕成果,见证了内蒙古以文旅为纽带,激活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图景。

多元体验再破圈

让“过客”变“参与者”

“夏天来内蒙古是满眼青绿,秋天就是五彩斑斓的油画,‘歌游内蒙古’让我们不止看风景,更成了地域文化的体验者。”走访中,新华网记者岳梦迪在对内蒙古文旅融合的创新形式印象深刻。

近年来,内蒙古改变“单一观光”的传统模式,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核心,将北疆文化、生态景观与沉浸式体验深度绑定,让每一处景点都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乌兰察布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记者穿上宇航服,沉浸式体验“火星漫游”:“不仅被火山地貌的壮阔震撼,更被这种创新玩法打动——原来地质景观能这么有趣。”

为让“热门”资源变成“焦点”IP,乌兰察布察右后旗近两年来整合资金5.5亿元,推进火山地质公园生态保护与基础建设,建成南北两大创业就业中心、3公里生态栈道、8处观光驿站及智慧旅游系统,配套3411个停车位,既完善了服务功能,又守护了生态底色。

而“乌兰察布之夜”特色街区的打造,更实现“白天观火山、夜晚享烟火”的全天候旅游体验,中国经济网记者董家朋直言:“白天的地质奇观与夜晚的市井热闹互补互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这就是文旅融合的魅力。”

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发源地红山遗址群自带历史引力,记者们一边用镜头捕捉遗址的沧桑肌理,一边沉浸式感受远古文明的独特魅力,目光所及皆是震撼。从乌兰察布的乌兰哈达火山到赤峰的红山遗址群,内蒙古正以“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为抓手,将自然风光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产品,让游客从“看风景的人”变成“品文化的人”,推动区域文旅从“流量”向“留量”转变。

协同发展再提速

“旅游倍增计划”显成效

作为京津冀蒙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内蒙古与北京的文旅协作早已按下“加速键”。2023年起,京蒙两地文旅部门共同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将其纳入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通过政策联动、资源互推、市场共享,持续深化两地文旅交流合作,为区域协同注入强劲动力。

“以前提到内蒙古旅游,更多人想到夏天的草原,现在秋天的森林、冬天的冰雪、春天的杏花,都成了北京游客的新选择。”对全域全季旅游已成现实,《北京日报》记者韩梅在采访中表示,此次调研让她深刻感受到内蒙古文旅的“多元魅力”,“两地协同发展不仅让内蒙古的资源活起来,也为北京市民提供了更丰富的出游选择,未来还能进一步挖掘‘文旅+生态’‘文旅+康养’等融合业态,让协同效益最大化。”

生态文旅共振兴

“好风景”变成“好经济”

“没想到离河北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这么大、这么美的湿地!跟着观鸟指示牌找鸟,感觉像走进了自然课堂。”长城新媒体记者宋霈雯在乌兰察布商都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探访,道出了内蒙古文旅融合的另一重逻辑——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让“绿水青山”成为区域文旅协同发展的“绿色底色”。

无论是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的生态栈道建设,还是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生态游开发,内蒙古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区域文旅向“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型”发展转型。

内蒙古正以其独特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协同姿态,成为京津冀蒙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记者 杨净毓)

意见反馈

电子邮箱:nmgcbjtbgs@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建言献策

电子邮箱:nmgcbjtdwxcb@163.com

联系电话:(0471) 6661859

信箱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楼大厅群众意见箱

监督举报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邮政编码:010000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