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信出版王斌:出版的未来在哪里?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10.29

  这些年,出版业山河日下的声音总时不时的出现,就连阿信和朋友吃饭时也会经常被问到:现在做出版还有未来吗?”

 

  出版还有未来吗?大众出版的价值何在?纸书会消亡吗?电子阅读会一统江湖吗?网络电商平台是不是会取代实体书店?这些都是阿信在日常工作中接受到的灵魂拷问。

 

  在2019北京出版高峰会议上,近300位国内外从事出版传媒、知识服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和业界精英,围绕内容的品质与传播”这一主题,对从业者如何赋予内容更大的能量,有效挖掘价值,实现对内容的精准定位、开发、再创造和传播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阿信的大boss,中信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斌受邀参加了峰会,他就新时代的大众出版发表了看法。

 以下内容整理自王斌演讲稿

  略有删节

大众出版方兴未艾——“智媒”时代的新机遇

 

  回望出版业的发展,我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一个是唱衰纸书十几年的媒体,结果很多自己先消亡了

 

  一个是那些几乎要颠覆掉出版业的互联网公司,如今却成了我们亲密的合作伙伴

 

  真是应了那句话,那些杀不死我的,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现在5G降临,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出版的未来、大众出版的方向在哪里?支撑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什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走进未来?

 

 

  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大众出版方兴未艾——“智媒”时代的新机遇。

 

  在这里,方兴未艾指的是我们这个行业在急剧变化的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现在我们应该充满信心,秉持自我反思和创新精神,深入寻找变化的动因,用行动去创造新的未来。

 

.

 

  目前出版业面临巨大挑战。当互联网已经成为工具,当人们的阅读习惯、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的方式已经转变,当达成共识越来越难,当行业的效率已经低到抵消了当年我们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时,我们知道改变不可避免。

 

  面对变化,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把握:

 

  一、对内容产业进行整体性分析。

 

  首先要了解森林,然后才能看清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我们要把自己放置在整个文化大背景下去思考变革和发展,突破传统出版的窠臼。更大的视野会让我们寻找合理性和积极动因,从而找到答案。

 

  二、整体的发展和局部的问题总是同时存在,我们的视角应该是汲取智慧,“行之于途而应用于心”,务实地去探寻那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三、在继承行业的规律和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尝试。

 

  我们应该清醒,这一行业的发展没有所谓的标准模式。要有破除神话、重建事实、拥抱变化的勇气。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开拓未知的领域,做颠覆式的创新,用实践丰富认识和确立新的自我。

 

 

二.

 

  在这三点之外,是深刻洞察和理解环境对出版的改变:

 

  中国的出版业已成为全球最蓬勃的市场之一。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体、传承与创新的相遇,势必激发出独特的市场活力和丰富的创作力。

 

  对出版业来说,这是值得记录的时刻,我们应去展现一个宏伟时代的精神,用高质量的作品提升文化自信,为国家的发展注入鲜活的文化力量。

 

  中国也拥有世界上最活跃的互联网市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然而狂飙突进的发展后,将是精耕之路。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文化产业终归需要回到文化应有的发展逻辑上,这是构筑文化自信的基础。

 

  从全球范围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战略掌控和竞争领域。对文化主导权的争夺也将引发产业革命和推动文明进步。时代呼唤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这也是出版业发展的的重大机遇。

 

 

三.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文化产业的大趋势。

 

  智能时代开启了技术与内容共生的新阶段。内容的创作、分发和精准的传播,让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出版业具有了更大的价值,也成为促进出版发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海量的用户生产内容促进了专业出版、阅读让用户的水准越来越高、新型的社交互动也成为一个内容生产方式。

 

  出版是个古老的行业,过去的经验加上确定的当下经验才能指向未来。过去的经验是“做书”,当下的经验是用坚实的文本内容迎接变化。文本内容与新的媒介互相激发和促进,将以新的业态告别传统的“做书”时代。

 

 

四.

 

  对大众出版的趋势判断,有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1、大众出版的活力和机遇在于它的大众属性,也即“出版大众化”和“大众创作出版化”。

 

  出版大众化——就是内容价值的功能性和延展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内容价值越来越凸显。

 

  当下,媒体融合成为大趋势,创作的边界已经打破,出版的专业化深受大众参与的影响。融媒体内容产品的不断涌现,使图书不再是一个“产品”,出版的体系被不断的冲击和拓宽。

 

  大众创作的出版化——体现了出版的专业立场。如果说内容的创作和传播媒介的更新是受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驱动,那么内容的大众创作也扩大了出版的业务范畴和促进了专业的演变。

  版权制度、定价制度经受住了考验,高投入创作内容和低成本复制的模式也依然有生命力。但是,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已经改变了业务的流程和产品模式。比如大众创作的高度平等与内容优选机制的关系,传统的组织变革,核心业务能力的迁移,内容不再简单的传播而是在分享和服务中创造价值,等等。也许不久的将来对用户创造内容的管理将是出版的主要工作。

 

  2、审视出版的基本业务单元的变化,图书产品不再是唯一的业务单元。可以生成音频、视频或其他传播方式的文本成为核心。

 

  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概念,就不难理解大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内容不再是孤立的,作者也不是单一作品的主角。从印刷机时代到数据和网络时代,我们从事的将是文本产业,而非传统的图书产业。

 

  其次,创作的空间变得空前广阔,创作的方式也更为丰富。天才作家尽管仍是稀缺资源,但大量的创作已经成为一种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创作,即在信息和知识的充分条件下,后资讯时代知识和知识的关联,成了一种新的环境。

 3、重新评估文本和社会的关系。大时代、大叙事,使得文本的力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就像媒体的存在一样,影响了我们看待事物和理解世界的视角,文本的存在也会成为一种既定条件影响人们的选择。

 

  因此,出版的使命和责任变得更重大——那就是避免人们思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我们熟悉的出版行业的知识和概念被不断更新,出版业的现代性知识体系变得尤其重要。或许码洋这样的词汇会被逐渐遗忘。

 

  但现在我们对市场和资本的回应远多于对精神的回应,对技术的回应也是不够的。单一的业务逻辑局限了我们的视野和行动,对出版业的学术研究的欠缺也缓延了发展的步伐。

 

 

  纵观全球,中国出版业呈现出独特的产业发展样貌。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了出版业的创新与活力,大大拓展和改变了这一行业的边界,使从业者看到了一个从未发现的美丽新世界。

 

  大融合的出版新时代已经开启。行动即是未来。

 

  转自 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 包文婷 )
  • 举报方式
  • 来信来访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89号出版大厦15楼 纪检监察室
  • 电话举报:(0471)6399197/3592290/6381282
  • 邮箱举报:nmgcbjtjjjc@126.com
  • 邮政编码:010000